1)第二百八十五章 臭味相投西北将_驸马快跑,公主要跟你拼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北边关守将们,对陇西秦家无不破口大骂。从他们的言谈之中,龙小凡发现,这些边塞将领,似乎与门阀贵族之间积怨已久。

  这些将领们看样子,并不都是单纯的想为龙小凡出头。他们在西北边关的军饷粮草,都由关陇贵族支持着。双方出现摩擦矛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按理说,这西北官兵隶属于朝廷直辖。军饷粮草都应该由朝廷供应才是,实际上完美不是这么一回事。

  要知道,古人交通不便,运输粮草其实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边关粮草,从关内调拨往往是很不切实际。

  比如说明朝在边境设置了“九边”,建设城池,并派重兵镇守。后人根据当时史料统计,明朝长城一带有约八十万驻军,该怎么保证这些驻军的军饷是个大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最先想到的办法是实行军屯制度,让军人自给自足。在军队驻扎地附近,划出田地给军户种植,收获的粮食作为军用。

  军队的主要职务是操练,防守,打仗,北部边境冲突不断,军队也不能全心全力去种地。按照当时的记载,“率卫所军兵,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例,皆随地而异。”

  总之,军屯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粮食。

  基于农耕文明产生的政权,皇帝首先想到是用农民。军饷是农民缴纳的赋税,农民不光要缴纳赋税,还负责运送

  到指定的地方。

  可是,运输粮草的同时,十万石粮食运到边关,往往剩下不到一半。而运输粮草的百姓们,返程的路上还得需要吃饭。于是,损耗粮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实在是那时候运输能力低下,需要用骡马,需要很多人,路途遥远,骡马和人要消耗很多粮草。而且粮车防水没有粮船好,被雨淋了要晾晒,晾晒又要被虫鸟啄,损耗着实不少。

  主要是吃得多,运粮的百姓一路上吃掉的粮食,是其运输总量的一多半还多,如何解决边关粮食的粮草供应,无疑成了个大问题。

  后来,明廷实在被逼的没法,竟然想出了一个“冠带纳粮”的主意。就是百姓捐粮食给边关,朝廷会给你封官。有时候西北干旱,军屯收获不好,边关极度缺乏粮饷,朝廷还鼓励江南富户捐粮换官,一千石换个总旗,八百石换个小旗。这等同于是变相的卖官。

  后来朱元璋采取盐引开中法,当时山西行省上书朱元璋说:“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人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如此,则运费省而边储充。”

  朝廷招募商人往边关运输粮换取盐引,然后商人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赚取利润,称为开中。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