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七章 县令之难_大唐:李世民是我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

  三生作恶,附郭省城;

  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这是官场上流传的一句老话,用以戏谑调侃那些附郭县官的的难处。

  这所谓的“附郭”,指的是附在州城、府城中的县治。

  唐朝的州、府一级,下辖数个县域,这些县域多是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州府治所附近,众星拱月地包围着州城、府城。

  但有一种县,却是例外。

  这些县域的县城,本就与州、府治所同为一体,它们的县城,其实就是当地的州城、府城。

  这样的县,就被称作为“附郭县”。

  比方说,后来被称作“东都”的洛阳,此刻的官方名称,乃是“洛州”。

  而真正的洛阳,这时还是个县城,正在洛州治所州城之内。

  这洛阳县城与洛州州城合二为一,治所归为一地。

  那这洛阳县令,便算作是洛州的附郭县令。

  若按照后世的行政区划类比,这附郭县,更像是后世城市里的“区”。

  这附郭县令,则相当于后世的“区长”。

  听起来,这“区”可比“县”要高级一些。

  可实际上,唐朝的官员们,可没谁瞧得上附郭县令这一职位。

  没办法,离上级领导太近了,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呗!

  旁人做个县令,那便是一县父母,在县里呼风唤雨,没人敢指摘抗拒。

  可这附郭县令,就难咯。

  上级刺史就在自己家门口,更有州府衙门里的诸多高官,比如那长史、别驾、司马等等。

  这些官员,可都比他一个小小的附郭县令,要尊崇得多。

  那这附郭县令还能说得上话吗?

  但凡发号施令,那不得先过问领导们的意见?

  所以这“附郭”二字,成了唐朝县一级官员们心头的梦魇。

  而在这其中,“附郭京城”,又属于地狱级难度,更是“附郭县令”中最悲惨的。

  不巧的是,长安城中,便有这么两位附郭县令。

  长安城分为长安、万年两县,实际上是由这两个紧密相靠的县城,共同组建而成。

  两县各有县衙,也都有名义上的县令。

  这两位县令,也就是“附郭京城”的附郭县令。

  而万年县令张令陶,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附郭京城的万年县令,张令陶这县官当得,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县城里,随处都能瞧见王公贵戚,那些可都是比自己贵重得多的人物。

  得罪了那些大人物,他张令陶便是十个脑袋,也保不住的。

  所以张令陶身为县令,最想做的,并非是出人头地,而是混吃等死。

  他只希望,他能好生生地混过这三年县令任期,而后被调去他地,做一个能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的“真正”县令官。

  他整日在县衙里期盼着,治下不要再出现差错,别出个什么大事,招惹了那些大人物们。

  可这世事,哪有都如愿的?

  如今的张令陶,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