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98章:打草惊蛇,以阳克阴_大隋第三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时,大司农高君雅起身汇报。

  “什么方案?”杨侗朗声问道。

  高君雅上前几步,拱手一礼:“圣上,我朝除了国仓,还有数十个郡仓,臣巡视并州各仓时,发现有些米粮储存或是因为时间太久、或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霉坏了一些。此番暴雨袭击天下,臣恐一些粮仓受潮,是以奏请圣上,对全国粮仓彻查一番,若是粮仓所在不合理,则改之;若有粮食受潮,则取来晾晒,或售卖、或酿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杨侗顿时乐了,朝廷来这么一手,想必郑氏更加着急了吧?

  他接过高君雅上呈的奏疏细看起来,高君雅倒是没有提到粮储有何问题,而是建议朝廷放储粮太原之粮以平抑物价。太原所在的并州正北方是蒸蒸日上的东/突厥,一直是大隋的重要所在,粮储最多的就是太原和河洛。

  当时身为国都的大兴城,反而因为人多粮少、漕运不便、灾害频发、关陇贵族恶意囤积等原因,造成大兴城粮食严重不足、粮价居高不下;所以文帝前期,朝廷处于贫困潦倒、欠收之年无粮可食的窘境。

  迫不得已,文帝杨坚曾多次带队移驾洛阳就食。

  有此不光彩经历的文帝痛定思痛,在开皇年间开凿广通渠,以解决京师粮食之不足,使京城太仓内粮食满盈,广通仓所存之粮更是可供京城数十年,再加上他又一直很重视农业生产,隋朝至少有十五六年不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了,所以在粮食储备方面很充足。

  高君雅在奏疏上说,朝廷不许擅动粮储,是防止灾年没有存粮赈济百姓,这本是好事,但即便有供销社在平抑粮价,可眼下的粮价并不算便宜。

  民间粮价居高不下,而官仓的大量存粮,却因为存放太久发生霉坏,这是地方未能体察皇帝爱民之心,僵硬执行朝廷政令所致,同时也造成无谓的浪费,希望朝廷出粜陈米,以平抑各地粮价。

  高君雅由此延伸到全国,他在奏章上还说,大隋各地水陆交通便利,随时可以从其他地方购买余粮储存,这样朝廷就可以用便宜的价格把陈米卖给百姓,再用比较高的价格把新米买回来重新存放。

  一售一买之间产生的差价,对朝廷来说并不大,却能兼顾战略储备的需要,延长储粮的存放时间,又能惠及买不起高价粮的老百姓。

  奏疏写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楚,杨侗看了很是意动,仔细斟酌一番便吩咐道:“可以施行。不过先要民部统计各地粮价,再拟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粮储充足;若是可行的话,也先要联系好储粮之源,确保新粮能在短期内入库。”

  杨侗虽未经历文帝之事,也对大隋君臣就食洛阳之事有所耳闻。

  幸好那时大隋立国未久,刚刚结束分裂数百年的战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