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大明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六万两黄金,这可不是一笔小钱,郑和不能做主,派了一艘船返回大明,通报此事。

  朱棣大方惯了,闻知此事,本来准备大手一挥,取消对方的赔偿。但是恰逢他在观阅朱瞻基写的一篇内圣外王论。

  朱瞻基已经蒙学三年,在朱棣的默许下,开始下一阶段四书五经的学习,同时有两个道家师父,也免不了学一些老庄思想。

  而他手上恰好拿的就是朱瞻基写的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论,这相当于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般的学子,看到这样一篇命题作文,肯定会以己身来阐述论题,由人***望,克制,礼仪来写道德修为,然后再以各种道德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

  而且在一般的儒家学子眼里,首先看到的内圣。

  但是朱瞻基这一篇却反其道而行,直接以外王为主题,并且不写己身,直接写谋国。

  这样一来,这篇论文的格局就大了无数倍,但是恰好也正符合他的身份。

  才入学三年,写论有点早,但是对这个孙子,朱棣早已不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了。

  这篇论虽然用语有些白,平白直叙,但是言简意赅。朱瞻基不从经济,而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经贸往来对大明统治,对周边各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

  并且以内圣外王这个中心点,表露了大明对待国民和异族应该区别对待的思想,内施圣道,外施王道。

  朱瞻基年方九岁,入学三年,能够写出这样一篇论,已经让朱棣不能在要求更多了。

  既然赞同孙子的思想,那这个时候自然也不能拆他的台,所以他沉吟了一阵吩咐:“拟旨,接受麻喏八歇国西王赔偿,运回被杀将士骨灰,发归乡里,重赐。”

  深宫的朱瞻基此时还不知道,因为他的一篇论,朱棣收下了大明历史上的第一笔非战争状态下的赔偿,这也让以后的外交定位,稍微有了那么一点变化。

  处理完了与西王的纠纷,郑和又在当地招收精通各国语言之通译,了解南洋各国之水文和国情。

  原本准备去的真腊,锡兰等国,因为这次准备不足,已经决定返航。

  为了运送前往安南的军士,这次的船队携带的可以交易的货物不多。在麻喏八歇国,这些货物就已经大半被交易了出去。

  返航经过三佛齐,剩下的物资就能交换完了。

  永乐四年年尾,船队抵达三佛齐旧港,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王陈祖义已经盯上了船队。

  陈祖义乃叱咤南洋的海盗王,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