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与民争利,不利发展。

  如今皇上的内库财货丰盈,国库却不见起色,实乃本末倒置。

  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现在尝到了独家经营的甜头,手头宽裕,內监光是收关税就能让他不虞资金压力,想要让他放开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陈诚虽然被调到了下马桥农庄,但是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下马桥农庄这里,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家研究院目前也只是搭建起了框架,工部被调过来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江工业区坐班,研究。

  而且,他只是在下马桥待了一天,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就被朱棣又派到了鸿胪寺,专门接待跟随使团一起来应天府的十七国使臣。

  陈诚不是一个愚鲁之人,如果真的愚鲁,他也不可能从一个寒门学子,成为从五品的员外郎,并且出使安南,西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他将自己从回到京城,经历的一切只是简单地回想了一遍,串联在了一起,就有些明白皇上和太孙的对他的定位了。

  他能被赏识,是因为自己对西域的情况比较了解,两本著作都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

  而太孙将他带到世界地图前面,要在他的书里面加上西域适合种植棉花的述论,从他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让西域各国重视棉花的种植,引导他们发展棉花种植。

  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出使过西域,他很清楚,棉花最早本来就是从现在帖木儿国的西南部开始种植的。那里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而华夏却是从宋代才开始逐渐种植棉花的。

  只要大明能够承诺收购他们出产的棉花,然后将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卖给他们,这件事就很容易操作。

  但是从皇上和太孙的角度,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个目的。虽然现在陈诚还没有完全琢磨透他们的想法,却已经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是一个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所以他拿出了万分热情,与这十七国的使臣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想要说服他们主动来种植棉花。

  跟陈诚很快就明白了上层的意图相比,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刘杰至今却都一直是忙并迷糊着。

  身为诚意伯刘伯温的曾孙,因为曾祖和祖父都被胡惟庸害死,家族封爵在十八年前也被剥夺,父亲刘廌从此隐居家乡青田,无心仕途。

  刘杰却不甘如此,他自小得父亲精心教导,少年成名,建文年间就以殿试二甲入仕。

  不过,身为诚意伯的后人,他在官场上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排挤,十几年来,仍然只是工部一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