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结果并非我想象的那样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抵达。光是从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乐观的局势,这一场战争就要耗时三年。为了供应这五十万大军消耗,在一万多里的远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万民夫提供补给。

  所以,哪怕筹备了三年,大明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仍然不敢说能保证胜利。

  朱瞻基现在提出只派骑兵,虽然看似冒险,但是如果能拉拢到西北各国的支持,不用大明远赴万里将粮草送到前线,这节省的耗费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从边卫抽调骑兵,再加上郑亨那里的十万骑兵精锐,瓦剌和鞑靼各部再派出骑兵支持,这样看起来局势更加有利。

  朱瞻基见朱棣有些意动,又说道:“帖木儿国虽然是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国,但是他们跟东察哈台汗国之间的仇恨比我们更大,只要我大明大军具有一定的优势,势必能拉拢更多的支持者。

  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经聚拢了大量粮草,如果减少步兵,尽可以用这些粮草来拉拢吐鲁番,奕力把里等国,让他们欢天喜地帮我大明将粮草拉过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动,不用步兵,减少了兵力,就意味着减少了出兵时间。

  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节省一个月的时间,就等于减少了几十万大军的嚼用,而这些粮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运过去。

  因为这些民夫的征用,耽误农时,对大明来说,才是真正的沉重负担。

  前几年,大明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绝对优势力量来平推,但是现在朱瞻基的建议,最少可以节省一半的耗费,而且还不受后勤的制约。

  但是贸然改变策略,不仅朱棣难以接受,那些将领也难以接受。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说服瓦剌和鞑靼出兵。还有到了西北,也必须要有能言善辩之人说服西北各国。

  还要重新确定用什么样的代价,来换取各国的支持。

  谈到这个问题,朱瞻基直接推荐道:“孙儿推荐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陈诚,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国,还两次前往撒马尔罕,实乃不二人选。”

  “郑亨那边你觉得应该派谁去?他跟亦失哈两人必须要又一人留守,郑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动。”

  这个人选无关紧要,因为只是暂时替代郑亨,随便一个大将就可以。不过朱瞻基还是想为自己人谋福利,说道:“阳武侯薛禄如何?”

  朱棣却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不妥,他是你亲军提督,你在应天府,要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孙儿既不出京,何须拱卫!”

  朱棣的眼睛在他脸上盯了半晌,才轻声说道:“我已决定,开春就将你父王派驻到嘉峪关,今后这应天府,就交由你来控制。”

  朱棣的话虽然很轻,却如同一声响雷炸响在朱瞻基的脑中,一时之间他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