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七章 激动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不是去领军打仗,或者是去做技术研究。

  “化学基础丛书,你写了多少了?”

  “已经快整理完了,胡良侍这些时日日以继夜地在整理。”

  胡良侍是蓝烟身边的女官,也是被蓝烟带出来的徒弟。朱瞻基见过她几次,在一些化学知识理论方面,远远超过了他。

  她虽然是个女人,但是朱瞻基也预备要重用的。别的不说,到化学研究院当个主事,或者去羽林卫学当个教授,肯定是合格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这几日我要专注秋闱大事,待过了这几日,我去看看你们的成绩。”

  今日已经是八月十七,是九天乡试的最后一日。不管是咨情司,锦衣卫,还是都察院,六科,现在都不敢马虎,盯着全国的二十个考场,防范舞弊。

  大明有两京十四府,一共十六个省级单位,这就是十六个考场。

  另外,大明有十六个都司,一些都司与布政司交叉不算,另有西南四都司设立一个考场,西北七军卫设立一个考场。

  再加上交趾承宣布政司,旧港宣慰布政司,一共组成了二十个考场。

  只不过,交趾和旧港都在南洋,他们那里的读书人不多,能达到大明要求水准的更少。

  今年在那里设立考场,不是为了当地的百姓,而是为了那些进行文化援助的读书人。

  朱瞻基出海之前,大明就派了数千秀才,甚至是举人去南洋各国进行文化传播,教当地人说大明话,学写大明字。

  他们直接都被授予了学官一职,有些人已经绝了科考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想走正统出身。

  虽然即使中了举人,考上进士,进了官场也不会又更高的地位,但是进士的上线能做到二品大臣。

  他们如果不走这条路,上限最多也就只能做到知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是因为他们,朝廷已经决定,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将会延迟到三月举行,给他们这些考上的学子,留下充足的进京时间。

  朱瞻基实际上对这些之乎者也的春秋大义没有任何兴趣,但是这些是如今朝廷的选材标准,朱瞻基在没有普及其他学科,没有代替性的考试之前,也必须按照这个规矩来。

  所以这天下午,他在解缙,胡俨的陪伴下,来到了应天府国子监,给考试结束的学子们鼓劲。

  应天府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应天府国子监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明国子监,设于应天府鸡笼山以南,占地数千亩。

  这个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在永乐十二年的时候,学生人数达到九千人,永乐十五年,人数突破了一万人。

  只要进了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这个学子的身份已经完全改变,即便以后科举不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