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二五章 选才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而现在科举事务,就是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月十八科举结束,随后的半个月,翰林院,内阁,礼部,都察院选出来的内外帘官,就进入了紧张的阅卷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作弊,锦衣卫和咨情司两个部门也都派了随员全程监督。

  朱瞻基虽然在试卷里面加了不少关于时政方面的策论,但是因为已经提前了半年统治,也给了这些举人充足的学习时间,所以并没有遭到举人们的反对。

  但是在春闱结束之后,还是有一些在这方面考的不好的举人,掀起了一股反对的风潮。

  不过他们掀不起大风浪,因为量才选士,历届王朝本来就带着独有的风格。

  就像朱元璋搞八股选士,那些世子们不是照样学习八股。

  如今的八股文选士也才十几届,还没有形成后世僵硬的风格。

  朱瞻基现在加大时事策论,数学的内容,那些士子们也就只会跟着他的要求走。

  解缙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开心,他一边密切关注贡院那边的消息,但是却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这一次,他的儿子和侄子同时参加会试,身为长辈,他不敢掺和进去,生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清誉。

  但是不管是解桢亮,还是解祯期都自认这一次考的不错,金榜题名,应该是板上钉钉。

  解祯期他们的确有这样的自信,在儒家学术上,他们家传渊源。现在朱瞻基加的这些策论和数学,他们两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参与者。

  他们随着朱瞻基一起出海,见识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参与者。

  而且,朱瞻基推广数学,字母,标点符号,他们也是参与者。

  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这种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阅卷整整二十天,一万多份试卷经过五次交叉阅卷,评比,终于决出了名次。

  一万八千多举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选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试卷,成为了会试的胜出者。

  榜单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将会直接参加复试,殿试。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将会直接参与选官。

  拆封唱名之时,朱瞻基亲自来到贡院,监督着礼部吏员们一个个拆开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贯。

  与往届一样,选出来的士子们依旧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据了不到两成。

  不过这些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这还只是会试,后面还有复试和殿试。那个时候,才会稍微偏向北人,选才之时,将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贫,连年战难,在读书方面,跟南人无法相比。所以在选士的时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应该的。

  真要像洪武年间那样一次选才,选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对北人的不公平。

  经过整整一日的复核,一千六百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