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九章 大势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理,汉王府这些年虽然有许多违规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则也不至于削爵,砍头。

  他们大错也没有多少,主要是在私军数量,违法占地,还有利用朝廷劳役为汉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事情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对付汉王府,甚至根本不能当做违法的证据。

  但是现在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又有韩琮这个人证,小问题也就变成大问题了。

  朱见注最聪明的地方是他当机立断,见事不可为,就立即认输。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让朱瞻基找不到严惩汉王府的机会了。

  二月十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所有的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见深带着朱见注等一行,离开汉州府,前往京城面圣,等待圣裁。

  三月二十,已经出行两年多的太孙朱见深,终于又返回了应天府。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其他机械专业,大明即使保密,卖出了产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对这两门学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迁出繁华的应天府,转移到偏远地方的小镇,对许多学子来说,是不乐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迁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强力压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就连朱见深也不理解,为何要把帝国的未来栋梁之才,一个个安排到小镇上接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