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七十一章 丈夫未可轻年少_倾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是他知道至少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自己仿照后世大学制度建立的这一套网络机构,足够领先于当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是当这牵扯到权力、金钱的时候,所以叶应武能做的实际上就是尽最大可能保证基本的公平。这个公平不是说通过科举制度而实现的对于所有读书人的公平,而是通过学院制度实现的对于社会各个阶级、三教九流的公平。

  叶应武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从来没有幻想着能够平平稳稳的将这个改革进行下去,比如之前跳出来捣乱并且给叶应武造成了相当大麻烦的世家就是一个典型的阻力代表。但是既然叶应武来到了这七百年前,总得做些什么,总得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些什么。

  华夏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并且实际上在历史上便在内陆上扩张达到了极限,向东、向南一直抵达海边,向北抵达草原和大漠,向西也抵达喜马拉雅山和葱岭,但是从海洋上这个国家一直显得有些畏手畏脚,或许这和朝廷的政策有一定关系,但是也和大多数的百姓、民间的主要力量都是在内陆长大的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然也或许有可能是因为在海洋上华夏一直没有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包括东瀛、琉球等等在内,在汉唐时期都是臣服于华夏,等到清朝末年华夏遇到海上而来的强敌时候,却发现敌人已经强大的自己没有办法战胜。

  南宋因为在陆地上的失败,所以有着其余朝代不具备的海洋上优势,而叶应武毫不犹豫的抓住了这个优势并且将其扩大,使得现在的大明在海洋上的发展丝毫不亚于在陆地上的发展,可以说南洋一战实际上已经由之前华夏习惯的争夺陆地权利变成了争夺在陆地和海洋上的权利。

  如果说将华夏从一个陆权国家向海陆国家转换只是叶应武为国家稳定做出的决策,那么叶应武现在对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改革就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作为一个后来人,叶应武很清楚,之后无论是发生怎么样的变革,实际上最需要的都是人才,足够在各个领域保持领先的人才才能带着一个民族一直向前,而足够的技术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引起大的社会变革。

  至于之后社会的发展到底是向着什么主义,叶应武就不在乎,也不想在乎了,毕竟这种事就算是真的发生也是要发生在百年之后甚至数百年后的,叶应武并没有打算带着华夏一口吃成胖子,历史证明过于急躁的进行变革并不肯定会成功,比如某个因为思想过于超前而甚至被怀疑是穿越者的王莽同志,这是王莽的血的教训,也是历史留下的财富。

  所以叶应武想做的不过是帮助大明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和人才积累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