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_大明文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原先重经义轻策问的举子而言,实太不公平了。”

  这番话倒是很有真知灼见,众人看去原来是庶吉士季道统。

  赵用贤见有人附和点点头道:“不错,策问所考在于史书,在于时务,这些事不少在朝为官尚不能明白,又何况举子乎?强行言之,诚为我辈笑尔。”

  当年林延潮会试时,考了几道很有水平的策问。

  比如林延潮中进士那年所考的。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问的是变法,诸葛亮没有商鞅申不害变法之心却用了其法,而王安石用了商鞅申不害之法却不承认其名。

  这样的题目考出来很有难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答的,放在现在也没多少人说出来个所以然来。至于整日埋首四书五经的人,肯定是答不出的。

  学问差一点连审题都不过关,申商是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王安石变法你了解吗?诸葛亮治蜀你了解吗?

  就算都懂,但古为今用结合经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几个人能办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极少,不过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

  所以策论只在于会试的第三场里,大家走个过场就好,你就算说申商是一个人,考官只会笑笑,格式对了都让你过。真的要追究,这题要筛落多少人。

  但在经义题里,你没有称呼孔子为圣人而直呼其名,孟子为贤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一行规定写十二个字的你写了十三个字,考卷一律罢落。

  更不用说,经义破题,稍微离题,那么三年后再来。

  这完全是两等不同的要求。

  因为会试是经义定去留,殿试以策论定高下。

  但问题是现在的经义考试有问题。

  历史上就有考生将古往今来大题小题题库通通背诵后,到考场上套题目,最后考中进士。

  这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几个人。

  林延潮当初就靠背题目在书院里考试蒙混过关,那时候他凭着是过目不忘的本事,至于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强行记忆,二三十年持之以恒的读下去,还真给你中了。

  当然有如此坐烂屁股的耐性,以及这等强大的记忆力,都是你的过人之处,选拔成为官员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从诗赋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问取士,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但从后到前,应该说时代在发展,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无奈啊。

  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又回去了,譬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