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二章 潇湘风雨 二_红星照我去战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求:“23、24两夜渡河动作应迅速,绝对保证遵守时刻,严禁日间渡河。各兵团应派得力人督队收容落伍,限25日拂晓前止全部渡完,并破坏完浮桥,将一切船只集中西岸。”

  从这份详细的作战命令中,中革军委已完全明晰了民党军在湘江与潇水之间准备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暴露了常凯申企图消灭我中央红军的阴谋。

  因此,中革军委决定尽力加快中央红军西进的速度,希望能抢在民党军完成兵力部署调动之前渡过湘江。然而,军委纵队如大搬家一般背着那些“坛坛罐罐”,部队能快得起来吗?红军部队注定要为军委纵队的“迟缓”付出血的代价。

  张城率领少共师先头部队以每天超过五十公里的速度连续急行军四天,于24日上午终于抵达道县。

  此时,中央军委仍然停留在道县,并未渡过潇水,张城将部队交给李云龙带领,便匆忙赶往红军总部交接任务。

  返回宿营地时,张城顺道去看望一下统帅,前些天统帅提出的正确建议:“乘各路敌军正在调动,薛、周两部尚未靠拢之际,杀一个回马枪,集中红军的主力,寻歼敌人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打破敌人的“追剿”计划,开展新的局面。”再次被苏派领导人驳回了,这让统帅的心情有些郁闷。

  如果中革军委能够采纳统帅的建议,红军就很有可能由退却转入反攻,战局将会出现重大变化,有可能在湘南或湘中建立新苏区,并配合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军民打破敌人的“围剿”。就算不能建立新苏区,打一个胜仗,对于继续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也非常有利。

  然而,苏派领导人的“教条主义”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退却就是退却,退却就不能“杀回马枪”,这样就把退却变成了逃跑。他们主观设想,要到湘西放下行李以后再作打算,以致失去了在湘南歼敌和转变战局的良机。

  张城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他并不打算为此而主动去改变什么。在张城看来,若没有湘江战役血的教训,中央红军仍然会置于苏派领导人的指挥之下,以统帅为首的中国工农党人必定无法走上中央核心领导层,中国工农党始终只能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地区组织而已。

  张城知道,后来的湘江之战,将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余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

  这是苏派领导人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苏派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但是在战略上,红军是胜利了。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常凯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最重要的是,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统帅的复出,为中国革命这艘大船找到了合适的舵手,同时也为后来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若无湘江血战,中国工农党怎么会深刻检讨苏派领导人“左倾”的错误,而统帅在苏派领导人的压制之下,不知何时才会有出头之日呀。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