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7章:主峰的防御体系_大弹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崇身后,刚才从各处出来的官兵回到自己的防守岗位,做迎战前最后的陷阱布置。

  紧挨着山脚边上的树林,就会发现官兵们在草丛灌木之间布置上道道荆棘,有的上面盖着树枝插上丛草,下面便是壕沟木刺,而看不见的地下,则埋下了地雷。

  从梅岭主峰一路上山,到达团部之前一共建有四大要塞,每个要塞管理上下三至五个碉堡,建在上山平缓路段,硬生生的将上山坡缓地段变成了忐途。

  就像四个张牙舞爪的守关者,层层递进并且从下往上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共同盘踞了四面八方。

  每个要塞存水存量还有独立茅厕,设有独立供气管,足足可供四十个人的超编排在内。同时每个要塞和周围管理的三至五个碉堡通过地道相连,构成一整个的子母堡体系。

  所谓独立供气管是使用打通的长竹杆制成,少则三根多则五根十多米长的竹杆相连并埋于地下,竹竿制成的供气管首尾两端一处连通碉堡要塞一处通往三五十米的山上。

  当遭遇毒气弹攻击等紧急状况时,各个射击口的官兵可以立即用石块湿布堵住射击口,各碉堡之内空气通过竹竿形成循坏,未分兵前一众从梅岭招来的三百余名新兵就全部散布在前三处碉堡要塞之内。

  而之所以每个要塞只能连通三至五个是因为在山体挖洞太过艰难,有的地面往下挖下去没有三十厘米就是坚硬的石头,官兵们不断的开凿修建才达到现在的规模。

  地上碉堡错落,地下暗道相连,地上地下相互连通,每一处要塞与地道相连的三至五处碉堡之间即可独立防守也可相互支援,与碉堡相连的要塞末端通道还可以在危机时刻炸断上方石头将通道坍塌,以防鬼子攻陷一处碉堡后通过地道接续攻击。

  与要塞相连的子碉堡以圆柱形为主,而链接各碉堡的前三处要塞主体则是经过实战检验最难攻打的梅花碉。

  梅花碉上下三层火力,高达十余米,每座梅花碉李崇用军校所学亲自指导修建。

  第一处要塞位于山下寻常上山路的前端,距离山下海拔高度三十米处,平常日子里官兵们也是从这处要塞开始上山,其他地方不能走,机关陷阱地雷密布。

  二三两处要塞所处位置分别处于海拔高度七十米及一百二十米处,如果沿着山路从第二处要塞抵达第三处要塞要走上小四百米。

  最后一处要塞主体则是碉堡中的王者,当然还是碉堡。

  位置位于李崇团部的大门之前,彼此海拔高度相差五十米,从这里到达团部的斜坡距离有三百多米。

  这座碉王一半基于山石而建,一半用水泥石子浇灌了一米多厚,李崇计算过,百十斤的炸药对这座碉堡而言只能抹上点黑灰,五百斤的炸药也只能震点黑灰,估计得有千儿八百斤的炸药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