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章 格物学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乐十三年,朱瞻基初见马迪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半大小子。

  整整五年过去了,他从一个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工匠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大明在物理学方面的专家。

  虽然在资历上,他比不过许多大半辈子都投身这个方面的工匠,但是在对物理学的总结和研究上,他却走在了最前面。

  这主要跟他还没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就被朱瞻基影响又很大的关系。

  从小喜欢做工,喜欢研究,这给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十四岁的时候,遇到了朱瞻基,而朱瞻基为他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

  朱瞻基的滑翔翼只是一个开端,他的手工作坊让马迪见识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关键是朱瞻基的引导,让他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中国古代绝对不缺少对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享誉历史的著作。

  这些著作在民间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许多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朱棣从登记编纂永乐大典,整个大明几乎所有的图书,皇宫里都有收藏。

  从《墨经》,《考工记》,《论衡》,《考灵》,一直到宋代的《天工开物》,皇宫内都有收藏。

  就连朱瞻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唐代《刘宾客嘉话录》,这样偏门的图书,皇宫内都有。

  所有涉及到物理学,格物方面的书,朱瞻基从小就让那些太监们帮他搜集出来观看。

  通过对这些书阅读,让朱瞻基很清楚中国古代在各个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应用。也非常佩服古人在不了解事物本质的时候,就能以自己的一套经验总结出一些结论感到惊讶。

  当然也有一些在他看来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那只是因为眼界所限。

  总体来说,古人对物理学的认识,绝不是后世人认为的那么肤浅。

  当然,因为整个社会对格物的不屑,导致优秀人才都去学儒,只有少数人研究格物。

  这种对格物的不重视导致了人才的断续,也导致历史上缺少对物理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显得很零散。

  比如曹冲称象的等量替换,就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开拓思维。可是这件事发生了两千年,一直要等到外国人侵略中国,把他们那一套拿出来的时候,中国人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古人早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其实就对力学和光学进行了归纳,杠杆原理在书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因此诞生了秤,独轮车等一系列应用的工具。

  而且在墨经里面,也阐述了光与影,小孔成像,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可惜的是,这样的学问只能藏在皇宫的典籍库里,根本没有人愿意学。

  因为学这些对改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没有任何帮助,还会遭到打压。

  除了力学与光学,中国古人对其他学科

  请收藏:https://m.bgi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